工業物聯網:智能工廠 KPI 調查標志著增長
?對于考慮工業物聯網的制造商來說,維護監控方面的投資僅次于利用自動化機會。這是微軟和英特爾委托對北美(40%)、歐洲(35%)和亞太地區(25%)的500名高級和中級經理進行的調查中發現的眾多見解之一。參與者熟悉工業物聯網,并負責汽車、電子、制藥和其他產品生產中的數字化轉型。這份名為“物聯網信號:制造業聚焦”的報告揭示了工業物聯網帶來巨大績效收益的領域,并確定了實現未來增長的目標。

一、智能工廠的發展趨勢
智能工廠作為制造業向更高水平發展的關鍵力量,近年來在全球范圍內得到了快速發展。根據觀研天下的數據,我國智能工廠市場規模在持續增長,預計2024年將達到12854億元。這一趨勢反映了制造業對智能化、自動化技術的迫切需求,以及智能工廠在提高生產效率、優化資源配置、降低運營成本等方面的顯著優勢。
二、工業物聯網的推動作用
工業物聯網是實現智能工廠的重要基礎。它通過連接工廠中的各種設備、傳感器和信息系統,實現了數據的實時采集、分析和利用,為智能工廠提供了強大的數據支持。工業物聯網的應用使得工廠能夠實時監控設備的運行狀態、預測潛在故障、優化生產計劃等,從而提高了工廠的整體運營效率和競爭力。
三、KPI調查的重要性
KPI(關鍵績效指標)是衡量智能工廠績效的重要工具。通過對智能工廠的KPI進行調查和分析,可以了解工廠在各個方面的表現,如生產效率、設備利用率、產品質量、能源利用效率等。這些KPI不僅反映了工廠當前的運營狀態,還為未來的改進和優化提供了方向。
四、KPI調查標志增長的原因
- 技術進步:隨著工業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不斷發展,智能工廠的技術實力得到了顯著提升。這些技術的應用使得工廠能夠更高效地處理數據、優化生產流程、提高產品質量等,從而推動了KPI的增長。
- 市場需求:制造業對智能化、自動化技術的需求不斷增加,推動了智能工廠的發展。為了滿足市場需求,企業需要不斷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提升產品質量等,這些都需要通過優化KPI來實現。
- 政策支持:政府對智能制造產業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為智能工廠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政策的推動使得更多的企業愿意投入資源建設智能工廠,并不斷優化KPI以提高競爭力。
- 行業經驗:隨著智能工廠建設的不斷推進,企業積累了豐富的行業經驗。這些經驗使得企業能夠更好地理解如何優化KPI以提高生產效率和質量,從而推動了智能工廠的整體發展。

投資回報率
預測性維護使用智能監控將停機時間和更換成本保持在最低水平,即使在艱難的金融市場中,這種場景也繼續為智能工廠運營商帶來回報。制造商在考慮未來投資時會密切關注股本回報率或資本回報率等指標,而能夠提高資產收入的物聯網系統受到高度重視。
總部位于德國的物聯網分析集團(IoT Analytics)指出了富士康的例子。該集團與微軟和英特爾合作,為該報告匯編和分析數據。該公司是蘋果等知名公司和其他知名品牌的電子設備制造商,在其深圳工廠投資了大量機器傳感器,這些傳感器可以記錄生產設備的性能以供分析。“通過匯總歷史數據和使用人工智能算法,機器故障可以提前預測,將設備效率提高17%,”物聯網分析公司的Philipp Wegner寫道。
超過 86% 的受訪專家將監控整體設備效率視為一項重要或非常重要的關鍵績效指標 (KPI)。結果表明,雖然有許多因素共同將制造性能推向更高水平,但某些標記比其他標記更強。
從地理上看,與歐洲或亞洲的工廠相比,北美工廠更有可能實施或正在實施智能工廠戰略。但是,整體采用率仍然很高,在 Microsoft-Intel 研究中至少有三分之二的受訪者(在北美上升到 80%)做出了積極回應。
深入挖掘工廠 KPI 數據有助于表明制造商對在其生產線上推出物聯網的熱情。根據微軟和英特爾的調查受訪者報告的數據,在過去三年中,工廠 KPI 提高了 15.3%。對于采用者來說,這可能只是一個有益趨勢的開始。從現在到 2025 年,運營商預測迄今為止的工廠 KPI 增長將提高 66%。
網絡儲蓄
展望未來,制造商指出減少網絡安全事件的數量以及縮短平均檢測時間 (MTTD) 作為兩個相關的 KPI,它們為未來智能工廠運營的改進提供了很大的空間。其他領域包括優化能源使用,假設高供應價格持續存在,以及減少廢物,包括運營和設計投入。
還有更多關于可持續性主題的好消息。調查發現,野心增幅最大的 KPI 是智能工廠領導層希望減少其運營的碳足跡。這表明未來活動將加速,因為公司受到日益嚴格的環境立法和客戶對更環保運營的日益增長的需求的約束。
坊間證據表明,可持續性的改進可能需要使 KPI 更易于衡量和可視化,以便車間的工人能夠更好地監控對生產流程所做的任何更改對環境的影響(排放計算器可以提供幫助)。
腳踏實地
雖然肯定對新想法持開放態度,但制造業必然是務實的,調查的作者指出,增強現實和數字雙胞胎的使用處于相對早期的階段,項目處于概念驗證 (PoC) 或開發階段。根據受訪者提交的意見,就未來投資而言,預計數字雙胞胎的支出將高于平均水平,而增強現實的支出預計將低于平均水平。
在任何想法完全投入使用之前,它們必須從 PoC 傳遞到試點計劃中,在那里將根據包括投資回報在內的許多參數對其進行評估,然后在有證據表明可以實現目標的情況下推出。 已經通過這條管道的項目包括基于云的質量管理系統(50% 的受訪公司擁有完全或部分部署的解決方案)和基于人工智能的機器視覺(39% 的完全/部分部署)。 相比之下,只有 20% 的受訪者在全公司范圍內使用增強現實來幫助指導組裝,大多數實施仍處于 PoC 階段。
這不僅僅是實用主義的一個因素——技能差距也可能是一個問題,使用數字孿生等新技術來可視化、模擬和預測制造操作。 然而,隨著采用率的提高,整合挑戰——由于缺乏訓練有素的人員而加劇——可能會緩解。?
責任編輯:華軒 來源: 千家網
本文轉載自51CTO:51cto.com/article/716757.html,如涉嫌侵權,請聯系刪除。

